广东“33条”振兴基础创新:全面支撑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2023-02-17 13:53

本报记者 杜弘禹 广州报道

导读

《意见》提出要建立粤港澳科研协作机制,支持广东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用港澳研究人才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等;而针对资金,将以开放的思路,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省际、省企等联合基金项目。

“我们对未来很有信心,但现在多少有些无奈。”广东晓兰客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宁一说,受制于材料,当前国产氢能电堆的寿命还比国外企业短几千小时,严重阻碍商业化应用进程,“类似基础研究迫切需要解决,否则我国许多创新都会面临掣肘。”

这一想法正与官方不谋而合。9月15日,广东发布《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推出33项政策,谋求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作为制造业大省,过去广东依靠模仿创新、二次创新作为驱动力,但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深入,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逐渐暴露,也成近年该省创新驱动中急需补齐的短板。

《意见》的出台,表明广东基于前期探索已形成系统化破解思路,并且拥有颇具雄心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包括建成居全国前列的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和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到本世纪中叶全省基础科学研究综合实力基本达发达国家水平等。

不仅如此,广东还希望借此全面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意见》将此列为重点内容,并对人才、项目、平台、资金和机制体制等进行了全方位部署。

受访专家认为,这有助于广东更好承接港澳创新资源,以及探索三地联合研发等多元化协同创新模式,进而提升大湾区整体科创实力,加快构建一体化科创生态。

欲成全球原始创新高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研发现,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已对广东新兴产业发展形成关键制约。比如,尽管近年广东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着材料、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广东省社科院副研究员万陆分析,随着产业结构高端化,过去模仿创新、浅层创新和二次创新已无法满足需求,广东急需足够基础创新力量接续支撑。并且,广东过去依托产业高地优势聚全国人才,但如今随着各地经济崛起,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此外,也有观点指出,一直以来广东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高水平科研院所等布局相对较少,也导致原始创新能力始终不强。中国区域经济学学会副会长陈耀就指出,全国三大经济圈中,广东在基础创新能力上一直是弱项,只是被过去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所掩盖。

上述种种也使得近年广东将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攻坚重点。目前,广东还先后启动了“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计划”和“广东省实验室建设计划”,并加大力度引入和培育了诸多新型研发机构。

不过,从此次《意见》来看,除“补短板”外,广东还有着更大雄心:筹谋通过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升该省在全国乃至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

战略定位上,广东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和广东重大需求,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始创新成果重大突破,加快建成位居全国前列的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和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目标则包括,到2022年实现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达8.5%以上、全省基础研究人员数达6万人以上,占研发人员数比例达7.5%以上等;到2035年实现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全省基础科学研究综合实力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成为我国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的重要一极。

为此,《意见》从打造高水平研究平台、优化基金资助体系和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部署。这其中,既有对过去一些具体政策的升级,如加强省实验室建设,同时也有诸多内容着眼于对整个原始创新能力体系的系统性构建,包括强调激发创新主体研究活力、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体系等,并配套有相应的具体举措,比如引导大中型骨干企业建设广东省技术创新中心、改革设立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

“面对长期存在的痛点,如何精准发力将是政策考验。”万陆指出,广东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要通过打造合理机制体制,营造良好环境,引导资源向此流入,并且搭建高效便捷的对接融合渠道,形成良性循环,政策不仅要拿捏有度也要有耐心。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表示,广东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首先将直接作用于珠三角制造业,将形成生产基地和创新基地叠加的效应,并且能将创新、制造、商品和资本等串联起来,进而推动中国制造向智造、创造的核心提升。

推动创新要素互联互通

除立足于自身要建成“科技创新强省”外,此番广东另一层用意是,借此全面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既定建设发展方向之一。

“作为国家战略,大湾区建设已成广东发展关键指引。”万陆认为,广东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仍需打好“大湾区牌”,包括借此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而当前国家对大湾区减少高度重视,未来也将带来资源倾斜契机;同时,广东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将推动这一区域内产业、资本和基础科技等要素更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创新型湾区经济生态体系。

如何形成全面支撑?从《意见》看,广东的政策着眼于人才、资金、项目以及其余诸多创新要素上,谋划通过搭建相应合作平台,完善相关便利化机制体制,加强互联互通。

比如,针对促进人才合作与交流,《意见》提出要建立粤港澳科研协作机制,支持广东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用港澳研究人才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等;而针对资金,将以开放的思路,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省际、省企等联合基金项目。

针对项目,则将围绕若干前沿战略领域,联合港澳地区科研单位,组织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重点支持三地学者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并且,将推进建设粤港澳联合实验室,鼓励港澳参与省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共同争取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落户大湾区。

此外,《意见》再次强调推动创新要素互联互通,包括将创新粤港澳基础科学研究合作体制机制,畅通资金跨境拨付渠道,推动科研经费跨境便利使用;调整赴港澳商务签注适用范围及条件,便利广东科研人员往返港澳;推进科研仪器设备通关便利,争取国家将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购置的科研用仪器设备给予进口税收优惠;加速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学数据、动物模型实验平台等创新资源互联互通与开放共享。

“互联互通需要机制体制创新推动和保障。”张光南说,从上述政策安排看,一大突破性在于聚焦到人才和项目上,这也意味着未来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将得以立足在广泛激发专业人才、高端人才积极参与的基础上,而不局限于几个单位或者几家企业。